LOADING

歷屆新聞室


Prev
Next
  1. 名稱測試
  2. 名稱測試
名稱測試
發佈年份
2017

升級台灣科技競爭力 女科學家功不可沒! 「第十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得主出爐! 台大凝態科學研究中心林麗瓊博士以尖端材料


由台灣萊雅、婦聯會、和吳健雄學術基金會共同主辦的「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今(11)日公布第十屆各獎項得主並舉辦頒獎典禮。第十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得主分別為: 「傑出獎」得主台灣大學凝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林麗瓊博士、「新秀獎」得主--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許雅儒研究員和中央大學物理學系余欣珊副教授並列、「孟粹珠獎學金」得主為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所博士班四年級學生謝孆慧。

「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於2008年開辦,是國內第一、更是唯一表揚女科學家的獎項,多年來素有「女性諾貝爾獎」之美名。主辦單位之一台灣萊雅總裁陳敏慧表示:「此獎的設立乃是基於推動更多女性投入科學志業,以促進台灣兩性均衡、更具競爭力的科學發展,因而以樹立傑出成功的女科學家典範,來激勵年輕女性的科學夢想。」

本屆女科學家得主傑出的學術成就,包括尖端材料開發應用於永續能源、半導體、光電等領域,以及地震觀測與高能實驗物理研究等。吳健雄學術基金會劉兆漢董事長認為:「本屆傑出女科學家個個在學術上的成就皆耀眼亮麗,是經過激烈競爭下脫穎而出。她們開創性的研究成果不僅讓台灣的科學軟實力躍上國際舞台,更挹注了未來的科技發展競爭力。」

「傑出獎」得主 林麗瓊博士—

本屆「傑出獎」得主為台灣大學凝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林麗瓊特聘研究員。身為台灣尖端材料開發與應用的頂尖專家,林博士自哈佛大學應用物理學博士畢業後,曾任職美國奇異公司(GE)研發總部,為奇異第一位亞裔女科學家。林博士在美時深受李遠哲博士感召,與其夫婿現任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陳貴賢博士毅然回台貢獻,成為台大凝態科學研究中心第一位女性研究員,主持尖端材料實驗室,迄今已逾二十年。

林麗瓊博士其研究亦為台灣半導體、光電與能源材料等領域多所貢獻。因應全球能源材料的永續趨勢,在節能光電與永續能源領域之基礎與應用研究上,無論是燃料電池、太陽能燃料、或熱電材料,林博士擅長於開發新穎材料,首重環保原則,設計暨合成高功能複合式低維結構,使其在催化、光電與量子等基本效應上展現新奇特性,並利於永續應用。林博士對科學研究充滿熱忱與使命感,特別著重能源材料的議題,她認為科技在人類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而科技的學習就是為了造福人類。

「傑出獎」得主林麗瓊博士小檔案
l   科學專長: 以奈米技術開拓永續能源大未來、促進太陽能電池等環保應用突破
l   科學理念: 科學家能夠喚起大眾對地球暖化的警覺性,並在研究過程中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意義,讓科技得以造福人、造福地球,便是她對研究的熱情得以持續不減之主要原因。
「從事科學有『真』—追求真理、有『善』—社會責任、有『美』—團隊一起好好工作就很美。」
l   教育貢獻: 積極推動女性參與科學、進入校園鼓勵女學生追求科學夢想。 「堅持熱情,不一定要十全十美,先找到、做出三全三美就很好!」

新秀獎得主 由台灣兩位潛力年輕科學家並列—

中研院地科所許雅儒研究員的研究重點是利用台灣本島和周邊地區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觀測網,以及分析地形變儀器的觀測記錄。她的研究資訊可用來估計斷層的滑移速率、發生大地震的潛能、以及可能發生的地震規模,並以此作為未來地震活動的趨勢評估和採取防災措施的科學依據。

中央大學物理學系余欣珊副教授是國內少有的高能實驗物理專家,在粒子物理的實驗研究方面擁有豐富經驗。她的研究重心為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實驗(LHC),她隸屬於其中之「緊湊渺子線圈偵測器」(Compact Muon Solenoid Experiment, CMS)國際實驗團隊。余副教授在高能物理實驗團隊中兩次獲選擔任物理小組召集人;為其中極少數的亞洲代表之一,大幅提升了台灣團隊參與CMS實驗的之國際能見度。

此外,為培育未來新星所設立的「孟粹珠獎學金」得主為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所博士班四年級學生謝孆慧,對科學研究充滿熱忱,主要專注於多鐵材料鐵酸鉍之鐵電極化保留性質研究,成果豐碩並展現了高品質的學術研究。

今年頒獎典禮為慶祝十年里程碑,典禮現場集結了台灣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們共襄盛舉,包括李遠哲資政、歷屆傑出女科學家獎得主、中研院、聯合大學系統曾志朗總校長等科學與學術界巨擘。教育部潘文忠部長、法國在臺協會經濟處長等亦親自蒞臨仝賀,足見此獎的學術權威地位與指標性。
 


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 緣起與簡介

台灣兩性受教育比例均等,但女性參與科學比例極低。根據教育部104學年數據顯示,大學及研究所就讀科學相關科系的女學生比例僅佔三分之一,到了博士班更是驟減到四分之一。針對科學界男女失衡的現象,台灣萊雅與《遠見》民調中心2017年進行全台調查,並加上教育部主辦、台灣萊雅及吳健雄學術基金會協辦的『高中女校科學教育巡訪計畫』講座問卷結果,歸納出三大造成性別失衡的重要發現:包含(1) 在觀念上,「男生數理比女生好」的偏見已有鬆動;(2)在選擇的行為上,有女兒的家長對「女生念科學可以嗎?」仍有質疑,家長勸阻女兒選讀科學科系的比例相較於對兒子的勸阻高出四倍;(3)在展望職業思考上,女學生和家長對於「未來真能走科學路?」的憂慮則包含信心不足、對兼顧婚姻家庭及工作出路的疑慮。
 
自2007年,台灣萊雅已認知並重視科學界性別失衡現象對台灣科學競爭力的隱憂,發起全台第一個表揚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的獎項,並由萊雅、吳健雄學術基金會與婦聯會主辦,藉由樹立成功典範,鼓勵年輕女性仿效、勇於科學。獎項舉辦10年來,共表揚了37位傑出女科學家,並邀請得主進入校園,參與『高中女校科學教育巡訪計畫』講座,親自與學生對談解惑,強化女學生學習科學的信心與興趣。根據教育部統計處數字指出,在大專院校科技類女學生的占比從96學年度到104學年度,9年間上升了3%,可見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在鼓勵女性參與科學上已有具體成效。
 
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歷史沿革與更多訊息請見: http://wcscamp-register.com/wcs_web/wcs_scientists.html


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