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女科獎簡介

萊雅集團 (L'ORÉAL) 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自1998年起,設立「全球傑出女科學家獎」(L'ORÉAL - UNESCO Awards For Women in Science),宗旨為表揚女科學家的傑出成就及對社會的貢獻,並以此典範鼓勵更多女性參與科學,促使科學界兩性均衡,進而更加速科學精進。


循此精神成立之「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由台灣萊雅與吳健雄學術基金會共同主辦,希望透過獎項表揚女性在科學的傑出成就,樹立傑出女科學家的典範,並啟發推動更多女性參與科學研究。


本獎項由台灣萊雅與吳健雄學術基金會主辦,於每年選出一名擁有中華民國國籍,且對台灣社會著有貢獻的傑出女科學家,台灣萊雅提供獎金並舉辦頒獎典禮公開表揚。首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於2008年1月順利舉行,受到國內各大媒體的重視和廣泛報導。

其後台灣萊雅有感於社會各界的熱烈回響及殷切期盼強化傳承後進的精神,期以實際鼓勵方式,支持勉勵深具科學發展潛力之年輕女科學家,「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由第二屆起增設新秀獎,「傑出獎」及「新秀獎」獎金皆由台灣萊雅全額捐助。另外新設「孟粹珠獎學金」一名,用於獎勵在學業和研究表現優異的博士班女學生,由吳健雄學術基金會劉董事長的子女提供贊助。

2014年起台灣萊雅公司與吳健雄基金會推薦候選人,參與L'ORÉAL和UNESCO合辦的「全球傑出女科學家獎」的遴選活動,另外也推薦曾獲「新秀獎」及「孟粹珠獎學金」獎的年輕得主,參加「全球傑出女科學家獎」其中的「L'ORÉAL-UNESCO International Rising Talent」遴選計畫。

自2019年起L'ORÉAL和UNESCO合辦的「全球傑出女科學家獎」將原本僅從「物質科學」領域選出的女科學家,擴展至涵蓋「物質科學」、「數學」、和「資訊科學」三個領域,因此2019年度「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亦隨之因應調整,從上述三大領域的台灣女科學家中遴選得主。

「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主辦單位之一的台灣萊雅總裁陳敏慧表示:「台灣的兩性受教均衡,但投入科學的女性鳳毛麟角。表揚並樹立女科學家的典範,即是為了鼓勵女性追求科學夢。如同這些優秀的女科學家,推動台灣的科學更進步。」


沿革

2007
台灣萊雅受萊雅集團 (L'ORÉAL) 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合辦之「L'ORÉAL - UNESCO Awards For Women in Science」啟發,邀請吳健雄基金會合辦,宣布成立「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
2008
第一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遴選首屆傑出獎得主,並舉行頒獎典禮。
2009
台灣萊雅有感於社會各界的熱烈回響並支持勉勵深具科學發展潛力之年輕女科學家,「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由第二屆起增設新秀獎一名。
2010
因新秀獎支持鼓勵年輕女科學家廣受好評,改為常設獎項兩名。
2012
為紀念已故國立陽明大學醫技系孟粹珠教授,由前清華大學校長徐遐生教授捐助,「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新設「孟粹珠獎學金」一名,專用於獎勵在學業和研究兩方面皆有優異表現的博士班女學生。
2013
第六屆起,「孟粹珠獎學金」改由吳健雄學術基金會劉董事長的子女提供贊助。 由教育部主辦、台灣萊雅與吳健雄基金會協辦「高中女校科學教育巡訪活動」,支持鼓勵台灣女高中生,勇於實踐追求科學卓越的夢想。 台灣萊雅公司委託遠見雜誌社,訪問傑出獎和新秀獎得主共計三十四位,聯集出版《她們,好厲害!》一書,並提供作為「高中女校科學教育巡訪活動」學生贈書,鼓舞台灣的年輕女學生以前輩為典範勇敢追求科學夢。
2014
在台灣萊雅的積極努力下,可以推薦台灣優秀女性科學家,參加L'ORÉAL和UNESCO合辦的全球女科學家獎(For Women in Science Award)遴選活動,推動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站上世界舞台發光。
2017
2017年為慶祝「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成立屆滿十週年,台灣萊雅特別出資拍攝得主與高中女學生對話的微電影《遇見大師》系列,回顧傑出女科學家得主的身影,並推廣高中女學生的科學教育。 推薦曾獲「新秀獎」及「孟粹珠獎學金」獎的年輕得主,參加「全球傑出女科學家獎」其中的「L'ORÉAL-UNESCO International Rising Talent」遴選計畫。
2019
L'ORÉAL和UNESCO合辦的「全球傑出女科學家獎」將原本於西元單數年僅從「物質科學」領域選出的女科學家,擴展至涵蓋「物質科學」、「數學」、和「資訊科學」三個領域,「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亦因應調整,西元單數年獎項從上述三大領域的台灣女科學家中遴選得主。

遠見調查報告

〈『妳』缺席了 ─ 台灣科學競爭力隱憂關鍵報告〉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統計資料,女性在全球科學研究人員佔比不到30%,台灣報考大專科學科系亦僅有約1/3為女性。根據各項統計(*註1),顯示造成男女數理表現有差異非關性別,偏見與自信才是影響的主因。台灣唯一為樹立女科學家標竿的「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自2007年設立後,在推動女性參與科學多年努力下,至2019年女性就讀科學科系已逐年提升+3.6% (*註2),加上2018年科學類諾貝爾獎破天荒出現兩位女性得主,足見在極度陽盛陰衰的科學領域,也開始展現女力的興起。

台灣兩性受教育比例均等,但女性參與科學比例極低。根據教育部104學年數據顯示,大學及研究所就讀科學相關科系的女學生比例僅佔三分之一,到了博士班更是驟減到四分之一。針對科學界男女失衡的現象,台灣萊雅與《遠見》民調中心2017年進行全台調查,並加上教育部主辦、台灣萊雅及吳健雄學術基金會協辦的『高中女校科學教育巡訪計畫』講座問卷結果,歸納出三大造成性別失衡的重要發現,包含:(1)在觀念上,「男生數理比女生好」的偏見已有鬆動;(2)在選擇的行為上,有女兒的家長對「女生念科學可以嗎?」仍有質疑,家長勸阻女兒選讀科學科系的比例相較於對兒子的勸阻高出四倍;(3)在展望職業思考上,女學生和家長對於「未來真能走科學路?」的憂慮則包含信心不足、對兼顧婚姻家庭及工作出路的疑慮。

透過調查,《遠見》與「台灣萊雅」獨家揭露〈「妳」缺席了——台灣科學競爭力隱憂〉關鍵報告,探討性別刻版印象如何反映在民眾對女性職業角色的期待上;而家長對女兒的期許,究竟是成就了、或是扼殺了未來的女科學家?
 
*註:
1. 2017年台灣萊雅與《遠見》民調中心進行全台調查,針對有國、高中生子女的家長完訪216份有效問卷,並加上教育部主辦、台灣萊雅及吳健雄學術基金會協辦的『高中女校科學教育巡訪計畫』講座所累積超過5000份的問卷結果,公布「『妳』缺席了—台灣科學競爭力隱憂」關鍵報告。
2. 據教育部數據顯示,2006年大專院校科學/技類女學生占比31.6%,經過12年提倡女性參與科學的努力與樹立標竿,2017年大專院校科學/技類女學生占比(35.22%) 已提高了+3.6%,科學女力漸露翻轉的曙光!



讀取中